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寻访前辈足迹 传承医院文化】皖医二附院王一工前辈寻访记
来源:党委工作部作者: 陈水清发表时间:2022-12-02 15:56浏览次数:4368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共和国同年一起成长。从“皖南军区直属医院”“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芜湖专署医院”“芜湖地区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到现在的“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0多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医院人坚守医者初心,牢记医者誓言,谱写了医院建设发展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一起回望厚重历史的峥嵘岁月,寻访前辈足迹,感受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悟并传承医者的情怀、使命和担当。

  芳华如歌 做抗美援朝伤员的守护者

  王一工,1934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1952年分配到皖南军区直属医院(现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抗美援朝伤员护理工作,1959年担任内科护士长,1973年担任护理部负责人,1984年任护理部主任,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安徽分会理事,1989年5月退休。工作37年间,她用青春和信念守护了抗美援朝伤员,她用热爱和奉献为医院护理事业发展增添了最靓丽的色彩。

  1951年4月,17岁的王一工还在读中学,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她和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随后,她和同学们一起编入到皖北军区后勤医训班,安排到安徽省凤阳县学习战地救护知识,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差,但是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刻苦学习伤员救治知识,时刻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作为抗美援朝战场的后备力量,她和100多名学员又转至合肥后勤干校学习护理知识一年,1952年她被分配到皖南军区干校学习,随着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陆续回国疗伤,当年,她和31名女同学一起分配到皖南军区直属医院,从事志愿军伤员的护理工作。


1952年在皖北军区医训队的留影(前排中是王一工)

  为接收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治疗和康复需要,1951年9月以后,皖南军区直属医院医务人员增至550人、床位增至580张,1952年4月,医院更名为安徽军区后勤部直属医院,1952年8月,又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五康复医院,当年共收治解放军伤病员4331名。1953年春,收治志愿军伤病员625名,床位由600张增至700张,最多达900张,分内外两科,护理单元13个,病人以疗养和护理为主。

  王一工回忆,当年护理志愿伤员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每名护理人员需要连着上7个大夜班和7个小夜班,晚夜间每30分钟巡查一次病房。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她们要完成志愿军伤病员的伤口护理、多项生活护理、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还要利用休息时间为伤员擦浴。在为伤员做功能锻炼时,每名护理人员要负责3名伤员,每次按摩30分钟,每天两次。王一工说,那时的护理工作就有了“三轻”的要求,即:走路轻、讲话轻、拿放东西轻,护理人员要努力为伤员营造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


1955年1月参加女子篮球队的合影(左一是王一工)

  1955年,解放军和志愿军休养员陆续出院。1956年7月,根据国家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精神要求和安徽省血防工作任务,安徽省立第五康复医院于同年8月更名为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护理工作因此转向血吸虫病的专科护理,开始制定相应的疾病治疗和护理常规,尤其重视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查对制度。

  甘于奉献  做护理事业的勤耕者

  1957年,王一工在心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当年医院更名为芜湖专署医院,床位400张,增设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等科室,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展,规范了晨晚间护理和危重患者护理。这一时期,医院刚刚转型向综合性的医院建设发展,当时的心内科负责人陈淑时对学科的建设发展高度重视,重管理严要求,形成了医护人员不断自我提升的良好氛围。从护理抗美援朝伤员的提灯女神,到呵护患者健康的白衣天使,王一工勤耕护理事业的脚步越发稳健有力,为了全心身投入到工作和学习,1957年12月,女儿刚出生一个月,王一工就把她送到远在常熟的外婆家,一直到女儿上小学才接回芜湖。王一工现在回想起来,她感慨对女儿幼年的成长亏欠太多,然而,面对她热爱的事业和无数需要照护的患者,她无悔这样的选择和奉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王一工参加文艺演出留影(右一是王一工)

  1959年,王一工走上内科护士长岗位,她回忆说,陈淑时主任对护理质量管理要求十分严格,每天科室早交班,护士长要首先汇报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的病情,主任查房时针对患者诊疗和病情要再进行提问。作为病房护理管理者,她做到每天提前半小时到病房巡视,掌握特殊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情况,并严格要求科室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在陈淑时和王一工的严格管理和密切配合下,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升,并一直处于全院领先水平。

  王一工开始是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而选择了自己不了解的护理专业,但随着对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她对护理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热爱上这门专业。她说,护士是医生的左手,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技能,还要给与病人全身心的关怀和照护。她勤学苦练,用心钻研护理技术,不仅熟练掌握疑难静脉穿刺及静脉切开技术,还学会修理简单的仪器设备,成了全能的护士长。1969年,医院撤销下放,王一工下放到南陵县戴汇镇,在镇医院,她不仅做好日常工作,还配合完成计划生育工作。

  不忘初心 做护理管理的夯基者

  1972年底,医院恢复重建,王一工是首批调回的92名护理人员之一,医院任命她担任门诊部护士长,她坚持心中的信仰,把崇高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同事的留影(左一是王一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医院大礼堂开展护理技能大赛(右一是王一工)

  1973年,她担任起护理部负责人重任,她始终坚定这样的管理理念:护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并且是做病人的工作,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必须用心用情,必须掌握精湛的护理技能。她经常向全院护士宣传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力求使护士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掌握精湛护理技术的自觉性。她经常到病房征求病人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制订一系列的护理制度,并通过严格的检查、督促,落实这些制度。1976年医院加强了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1979年至1984年,制定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建立全院统一的周程表、日程表,使护理工作周有计划、日有安排。建立护士长夜间总值班制度,实行护士长查房制。1985年建立内、外两大科护士长管理制度及护士长例会制度,每月2到4次对全院护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成立护理质量检查小组,制定具体的护理质控指标,定期对各病区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1979年4月参加首届芜湖地区护士长培训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一工和同事们的留影(右三是王一工)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王一工无论是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还是身为管理岗位的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她始终一丝不苟、敬业奉献,为不断提高医院护理队伍素质,推进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奉献了激情和汗水。如今,已近90高龄的她仍然无悔地说,“护理工作同样是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我选择了护理这个神圣的职业,并慢慢喜欢上这个职业,几十年来,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我从未动摇或埋怨对这一职业的选择,相反,当看到病人康复,我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和人皆成为远行的背影,然精神长存。崇高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救人于危难的行为,老一辈彰显了医院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奋进的脚步,求实求新精神永续,薪火相传,新一代二附院人要接续奋斗,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服务人民健康使命,为医学教育事业,为卫生健康事业和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委工作部 陈水清/文)

       文字参考:2019年医院编印的70年《院志》及走访王一工前辈时所记,文中图片由王一工前辈提供。

Copyrights © 2018 版权所有: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康复路10号
备案号:皖ICP备19000100号-1